两会声音:将失能失智失独老人医养结合服务纳入医保;加快出台接地气的医养结合政策
医疗、养老等民生话题始终是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们聚焦的重点。本期春树养老为您整理了与“医养结合”相关的精彩提案,一起来了解一下。
何伟委员:
将失能失智失独老人医养结合服务纳入医保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及其所伴随的健康问题,对现行养老模式带来严峻挑战,传统居家养老及医养分离的机构养老模式,已无法满足我国人口快速老龄化的需求。
全国政协委员何伟呼吁,将设施完备、功能完整的医养结合机构优先纳入医保定点范围,重点将失能、失智、失独老人医养结合服务项目和诊疗费用逐步纳入医保报销范围,有计划地增加失能、失智、失独人员纳入基本医保支付范围的医疗康复项目。
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我国超过1.8亿名老年人患有慢性病,患有一种及以上慢性病的比例高达75%,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约4000万。
“2019年,我们组织医护人员先后到多家养老机构为老人们义诊,检查结果显示,接受眼健康检查的老人60%被查出干眼,还有一些老人被查出白内障、飞蚊症等眼疾问题,这些老人中就包括一些失能、失智和失独老人。”
何伟委员表示,目前,我国养老问题的主要矛盾在于老年人口数量增多,但养老服务资源不足,聚焦重点人群不够,未明确关于失能、失智、失独等特殊人员医养结合的具体意见和操作办法,医养结合整体性、长远性谋划有待改进。
为此,何伟委员建议,打通医养结合多部门管理瓶颈,加强政府部门工作协同,由卫生、民政、人社、医保等部门联合出台医养结合发展相关政策,对医养结合机构审批准入、行业管理、人才培养、购买服务等给予支持。
“要积极推行‘医养结合’养老方式,建立失能失智老人评估标准,根据标准对此类家庭进行财政补贴。可按照评估等级,由医院和养老院接收一部分失能失智老人。同时,要加大养老高龄补贴覆盖面,将农村失能失智老人也纳入补贴范围。”何伟委员说。
何伟委员还建议,简化医养结合机构审批登记,拓宽资源配置渠道,鼓励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产业,推动建立市场化养老机制,建立医疗和养老机构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长效机制,以保证医养结合机构持久运营。
“建议落实医疗机构开展养老服务的各项优惠政策,推进医疗和养老有效结合。在税费优惠方面,经认定为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办医养结合机构,按规定享受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优惠政策,保障医养结合机构建设发展用地,并提供相应的金融与政策支持。”何伟委员说。
刘劲松委员:
鼓励民营企业进入养老产业领域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末,中国大陆60周岁及以上人口为25388万人,占总人口的18.1%,老年抚养比为19.6%。2019年,我国养老服务机构34065个,养老服务机构床位数达到761.4万张,平均每千名老年人口养老床位数仅33.3张。我国越来越多的高龄、失能、失智和患病老人有待获得专业康复护理服务。
为了解决养老服务存在的“缺口”,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工商联主席刘劲松提交了《关于鼓励民营企业进入养老产业领域》的提案。
刘劲松认为,鼓励民营企业主动参与养老产业,不仅可以有效缓解老年养护压力,还能拉长产业链,催生扩内需、促就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目前市场上与养老产业密切相关的配套与服务比较滞后,导致部分民营企业定不下心,放不开手脚。为此,刘劲松提出了四条建议:
一是加快出台更接地气的医养结合政策,推动医养一体化进程。
医养一体化可实现社会资源利用的最大化。目前,医疗机构和康养机构互相独立、自成系统,康养机构不方便就医,医院里又不能养老,老年人一旦患病就不得不经常往返于家庭、医院和康养机构之间,也致使许多患病老人把医院当成养老院,成了“常住户”,加剧了医疗资源的紧张,使真正需要住院的人住不进来。
同时康养机构不具备医疗资质,也不能和甲级医院“结对子”形成医联体,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已经成为康养机构的“难言之痛”。
建议尽快出台医养一体化落地政策,允许康养机构和当地医院成立医联体,允许三甲医院在康养机构内设置“合作医院”,真正实现“医养一体化”。包括加强与医院合作中医药康养项目,以传统中医、中草药和中医疗法为核心资源形成一系列业态集合。
二是扩大基础设施供应,促进产业结构趋于合理。
目前,民办养老机构取得土地比较困难,老旧城区盘活利用存量资源建设养老服务机构难度较大,是造成康养服务设施供应紧张的主要原因之一。
机构养老实际上承担了社会公共利益和集体福利的性质属性,建议将机构养老建设用地划到医卫慈善用地范畴。从源头上解决养老机构基础设施供应,有效鼓励民办非营利性、营利性养老机构和政府举办的公益性养老机构共同发展,降低养老机构基础成本,充分调动民营经济进入养老产业、提供养老服务的积极性。
建立健全认定养老产业的法规制度,强化标准体系建设,强化医卫慈善用地出让后监管,以市场引领充分释放健康产业红利,激发民营经济进入养老产业新活力。
三是建立培养机制,加强康养专业人才培养。
部分健康养老政策中有关于康养专业人才培养的指导意见,但落到实处还有堵点。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管理制度和从业标准,是解决目前康养人才尤其是养老机构人才短缺的有效途径。
现行教育培养体系里,高级、中级职业教育是体系化培养康养人才的重要土壤。仅河北省就有多所高等医学专科学校,建议针对这些院校制定出系列激励政策,设置康养、老年护理专业和定向委培生,打通“堵点”,促进扩大招生力度和规模,再加上现有毕业生养老服务就业奖励政策,以保证康养人才能到康养一线就业,有效解决康养人才短缺问题,使我国康养人才得到可持续性发展和良性循环。
四是强化顶层设计,探索创新康养产业与商业保险体系有机结合。
2016年6月份,人社部出台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河北省巨鹿县在当年第一个正式建立了覆盖城乡居民和城镇职工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承德、秦皇岛、保定和石家庄也相继开展了长期护理保险试点。经过近四年的发展,河北省各试点取得了显著效果,反映了人们对长期护理保险的强烈需求。
建议在各地尽快普及长期护理保险工作的同时,加快长期护理保险商业补充险产品的研发和应用,在国家长期护理保险兜底保障基础之上,形成多层级社会化康养服务需求解决方案,实现可持续发展。
来源:经济日报、证券日报
综合整理:春树养老
-THE END-
延伸阅读
➤ 建议:明确将CCRC认定为养老机构,加快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立法